宋本《伤寒论》中大黄“酒洗”考
点击蓝字 · 关注我们
(相关资料图)
大黄为张仲景常用的药物,因病症不同、病机有别,张仲景在应用大黄时常给予不同的炮制方法。在宋本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中大黄用方30首,其中注明炮制者有10方,主要有去皮、蒸、酒洗、酒浸4种不同的炮制方法。大黄“酒洗”的机理何在?有何特殊的临床意义?
01
大黄“酒洗”的沿革
酒在中医学中应用的历史悠久,是使用较早的一种炮制辅料,以酒炮制药物的方法众多,如酒洗、酒浸、酒炒、酒蒸、酒煮、酒拌等,许多方法沿用至今。酒洗,属于净制法之一,系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适宜容器内,加入多量的酒,略洗后随即捞出或用原液反复清洗的炮制方法。
01
大黄“酒洗”始于唐代
大黄用药历史悠久,《神农本草经》对其性味和功效即有详细的论述,惜无炮制有关的记载。在唐代以前,大黄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、熬、炮、炒、炙、水渍等。大黄入丸散剂多蒸制,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丸散中用大黄,旧皆蒸”;若取快利之功则多水渍,“作汤者,先水渍,令淹浃,密覆一宿。明旦煮汤,临熟乃以纳中,又煮两三沸,便绞出,则力势猛,易得快利”。大黄“酒洗”的炮制方法在唐代《外台秘要》中首次出现,见于治疗黄疸的“茵陈汤方”,其药物组成与《伤寒论》之茵陈蒿汤完全一致,所不同者《外台秘要》中大黄标注“去皮,酒洗,破三片”,大黄治疗黄疸的方剂众多,酒洗者仅此一方。
02
大黄“酒洗”盛于宋代
迨及宋代,大黄的炮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,以酒加工炮制大黄的工艺在宋代得到初步确立,酒洗、酒浸、酒蒸逐渐成为大黄酒制方法的主流。大黄“酒洗”后使用的方剂数量在宋代明显增多,如宋代校正医书局对《伤寒论》进行了重新编纂修订,其中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及抵当汤所用大黄均标注“酒洗”;《圣济总录》中大黄“酒洗”可见于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、抵当汤、大黄黄连泻心汤等;《小儿药证直诀》所载大黄丸中大黄亦须酒洗后使用。
02
三承气汤与抵当汤中
大黄炮制的变化
明清以后,张仲景之学成为行业之圭臬,宋本《伤寒论》中标注的药物炮制方法成为药物炮制使用准则,后人少有改动。但宋代前后,三承气汤即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与抵当汤中大黄的炮制方法是有差异的,具体见表1。
表1 宋代前后三承气汤与抵当汤中大黄的炮制情况
宋代以前,《伤寒论》的方剂在许多著作中均有收录。从表1可得知,唐代及以前方书中收录的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、抵当汤方剂中的大黄均为直接使用,无须特殊炮制。随着大黄炮制方法的增多,四首方剂中大黄的炮制方法跟随同时期炮制方法的变化而变化。宋代初期《太平圣惠方》中收录的方剂,大黄在使用时多须“锉碎微炒”,因此在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、抵当汤中的大黄入方使用时亦标注“锉碎微炒”。
宋本《伤寒论》中三承气汤及抵当汤所用大黄均标注“酒洗”。《金匮要略》中大承气汤的大黄标注“酒洗”,而抵当汤中的大黄则需“酒浸”,小承气汤中大黄可直接入药。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的校订者基本相同,然而相同方剂中大黄的炮制方法却有明显的差别,其缘由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在宋代之后的方书中,四首方剂中大黄的炮制方法亦均不相同。如《类证活人书》中仅大承气汤的大黄标注“酒洗”;《圣济总录》四首方剂中的大黄均标注“酒洗”,但是亦均有“酒洗锉炒”或“生用”等其他炮制方法;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中小承气汤与抵当汤中的大黄则标注“蒸”;《注解伤寒论》中调胃承气汤与抵当汤中大黄标注“酒浸”;《世医得效方》中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大黄则直接入方应用。
03
大黄“酒洗”的机理
洗是指将药物用水冲洗,除去表面的杂质灰尘等,当属于净制的范畴,某些特殊药物在入药前强调必须要水洗。如在《伤寒论》中半夏在入汤药时多标注“洗”,《小品方》中亦载“合汤用半夏,先称量,然后洗,令去滑也”,半夏水洗的缘由在《雷公炮炙论》中有明确的解释,曰“半夏上有隙涎,若洗不净,令人气逆,肝气怒满”,因此通过水洗可以减弱半夏的毒副作用。另水洗可以去除特殊的气味,防止服药时发生呕吐。如蜀漆后标注“洗去腥”,《本经疏证》云:“凡药非鳞介飞走,未有云气腥者,惟仲景用蜀漆,必注曰洗去腥,则可见其气之恶劣异于其他草木矣”。
01
传统观点,着眼在酒
大黄无毒,亦无特殊气味,为何要用洗法,而且为何用酒洗?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中使用大黄的方剂甚多,为何单独此四首方剂中标注要“酒洗”?后世医家多从酒的功用入手进行解释。如《医方集解》云:“邪气居高,非酒不到,大黄若用生者,则遗高分之邪热,病愈后,变生目赤、喉痹、头肿、膈上热疾也”,指出阳明热结,病在胃肠,邪热上扰会出现心烦、谵语等病症,大黄苦寒直折,可泻胃肠之热,但是在上的邪热则会遗留而变生他症,因此以酒之升散引药上行。但若以此理分析,张仲景为何不单独以酒为引,反而大费周章地将大黄酒洗?故此观点还有待商榷。
另有观点主张,承气汤证为一派实热之象,用药多属寒凉之品,容易损伤脾胃阳气,酒性辛温,可反佐大黄苦寒败胃之弊。然而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在服用时均标注“得下勿再服”,调胃承气汤后标注“少少温服之”,此三方皆是为祛邪而制,中病即止,伤及胃气的可能性较小,且张仲景固护胃气时多以大枣、甘草、生姜、大麦粥等,以酒防止苦寒败胃的思想在张仲景著作中尚无明论。
有部分医家主张,酒可以入血分,增强活血之功。抵当汤之蓄血程度较重,大黄酒洗可以引药入血分,增强破血逐瘀之功能。现代研究表明,酒大黄可显著降低血浆黏度,延长凝血酶原及凝血酶时间,效果优于生大黄及熟大黄。但是此处需要明确的是,酒洗大黄与现代的酒炙大黄有明显的区别,其属于不同的炮制方法,不可偷换概念,若酒洗大黄可以引药入血分,同属蓄血证的抵当丸、桃核承气汤及《金匮要略》中的大黄甘遂汤等方剂中大黄却未标注“酒洗”。
02
现代研究,速下热结
“酒洗”的相关实验研究表明,炮制前后药物的成分会发生变化,脂溶性成分会溶于酒中,大黄经过“酒洗”炮制,部分成分亦当会发生相应变化。大黄具有明显的致泻作用,苏子仁等研究表明水提取物的致泻活性最高。相关研究亦表明,大黄乙醇提取物具有微弱的泻下作用,在200 mg/kg体重剂量时,10只大鼠中仅有2只有泻下作用;而水提取物泻下作用最强,50 mg/kg体重剂量时,10只大鼠中即有4只有泻下作用,当剂量为200 mg/kg体重剂量时,全部有泻下效果。因此大黄泻下有效组分当在水提取物中,对水提取物所分到的不同部位进一步作致泻活性作用测定,最终得到番泻甙A。大黄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鞣质(10%~30%),鞣质为一类多元酚性化合物,可溶于水和乙醇。临床应用大黄时会出现先泻下后便秘的现象,可能是大黄中鞣质的影响,如动物实验表明,大黄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炭末的推进无明显影响,但是去除鞣质后呈现明显的促进作用,提示鞣质的存在明显抑制了小鼠小肠炭末的推进率。
从上述分析可知,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主要有效组分不溶于乙醇,鞣质的存在会抑制其泻下作用的发挥。大黄酒洗后,其致泻的有效成分不会溶于酒中,而鞣质则会溶于酒中,其泻下作用不会减弱,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增强。实验研究证实,调胃承气汤(酒洗大黄)组与调胃承气汤(生大黄)组相比较,致泻作用没有减弱,酒洗大黄组小鼠首次泻下时间为(94.9±28.7)min,生大黄组小鼠首次泻下时间为(101.4±29.8)min,酒洗大黄入方使用会明显缩短致泻时间,因此大黄“酒洗”后可速下热结。
04
“酒洗”法及大黄“酒洗”的
思考
自唐代至清代,酒洗的方法一直存在,但酒洗最早见于何时期从现存文献中无法得知。在唐代以前酒浸法已经广泛用于药物的炮制,而酒洗法仅见于《外台秘要》,除茵陈汤方外,熏衣香方中的甲香需酒洗。迨及宋元时期,酒洗的药物种类明显增多,如《太平圣惠方》中麋茸、腽肭脐需酒洗,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大腹皮、天麻可酒洗,《严氏济生方》中当归需酒洗。元代《世医得效方》中当归、白芷、肉苁蓉、蜈蚣、牛膝、威灵仙、熟地黄、菟丝子等药物均可酒洗。至明清时期,酒洗的药物种类持续增多,在延续前代用药经验的基础上,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知母、防风、龙胆、萆薢、乳香、防己等皆可酒洗。
现代中药炮制中,酒洗法已经基本不见经传,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(第一批)》收录的方剂中,小承气汤、当归补血汤、清上蠲痛汤、宣郁通经汤、清肝止淋汤、桃红四物汤中的大黄、当归、生地、红花等标注需要“酒洗”。药物炮制方法的选择对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,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(第一批)》的颁布实施,促进了酒洗法的相关实验室研究。如基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对当归酒洗前后变化的比较发现,主成分分析中当归酒洗前后样品都聚集在一起,酒洗后阿魏酸含量较生品降低,出膏率亦低于生品,推测当归中的脂溶性成分随黄酒溶出;同时在对红花酒洗前后的成分比较中发现,红花酒洗后大部分色谱峰值面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,以小极性成分明显,对于指标性成分,酒洗炮制后羟基红花黄色素A(HSYA)和山奈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。
酒洗法在古代的方书与本草著作中十分常见,但是古代医家对于酒洗的具体操作方法无详细的记载,许多药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“酒洗”与“酒浸”的相互混用。如当归、肉苁蓉在《雷公炮炙论》中标注“酒浸一宿”,在《圣济总录》中则标注“酒洗”。抵当汤中的大黄在《伤寒论》中标注“酒洗”,在《金匮要略》中则需要“酒浸”。有些医家主张,酒洗与酒浸内涵基本一致,在明代《药性会元》中载当归制法:“酒浸,冬浸一宿,春、秋浸半日,夏酒洗”,但是从酒浸的时间分析,其当属于药材软化的方法,而酒洗则为净化的方法,二者应当属于不同的炮制方法。
现代中药炮制中,大黄酒洗见于各省市颁行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,如《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018年版》指出:“酒洗大黄:将大黄喷洒黄酒,拌匀,使之吸尽,干燥。每100 kg大黄,用黄酒13 kg”;《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005年版》提出:“酒洗大黄:取净大黄片,加酒拌匀,闷透,晾干。每100 kg净大黄,用黄酒15 kg”;《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005年版》指出:“酒拌大黄:将大黄片与黄酒拌匀,闷润至酒尽时,取出,晾干。每100 kg大黄片,用黄酒18 kg”。
从上述可知,前两者之酒洗大黄与后者之酒拌大黄在炮制方法上大同小异,从字面含义理解,酒拌更契合上述炮制工艺。因此对于酒洗法有待进一步的文献考证,酒洗前后药物的成分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,酒洗后方剂的药效变化亦有待进一步揭示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