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浦苎萝的西施传说版本蛮有嚼头-每日讯息
西施作为中国四大美人之首,其“沉鱼”之美颜、“以身许国”之情怀,历来为世人所传颂。在临浦流传着她的许多传说,表现了西施的美丽、善良以及对故土乡亲深深的爱恋,已然成为这片古越大地上的印记。所以,毋庸去考证西施是否有其人,也毋庸去争执西施的出生地在哪里,西施是千姿百态的,她活在有情人的眼里,活在口耳相传的传说里,活在老百姓的信仰里。
西施传说关联遗迹存在
(相关资料图)
“西施越溪女,出自苎萝山。”临浦集镇往东北走2千米,有一座苎萝山,其西边有一条浣纱溪。这条溪的两岸,分布着西施庙、苎萝亭、红粉石、洗足潭、田螺山、日思庵、起埠庙、浴美施等十多处西施遗迹。
或许是老百姓总是抱着“眼见为实,耳听为虚”的心情使然,临浦的西施传说有不少是与这些遗迹相关的。如《浴美施》这则传说这样说:西施在越国都城学习歌舞和宫廷礼仪后,由范蠡大夫陪同,沿西小江前往吴国都城姑苏。这一天,船经过施家渡,来到西小江与麻溪出口交汇处的汇水潭时,西施面对家乡的山和水不由得流下了眷恋的热泪。范蠡很是同情,命令船只在此停留一晚。此时,正是夏末秋初的季节,西施婷立船头,望着这熟悉的山山水水,心想:“明天船一驶出此处,就再也见不到家乡的山水了。要是我能下去洗个澡,让自己的清白留在这家乡的水中,该多好啊。”于是,她征得范蠡的同意,痛痛快快地在潭水中洗了个澡。从此,老百姓把这汇水潭叫作了“浴美施”。明朝万历年间,屠家埭屠邦文联络屠、施两姓乡亲,在此建造了一座水闸。闸建成后,屠邦文欣然命笔题辞曰:“古浴美闸”,以纪念西施。至今,这古碑犹存。
苎萝山下的苎萝湖里有座小山,叫田螺山,又叫田和山。田和是西施以身许国前的爱人,住苎萝村东村,靠砍柴、打猎为生,与西村西施订结终身。范蠡访得西施时,深明大义的西施想到“国若亡,家安在”,毅然答应了范蠡。临行前,西施送给田和一块绣花巾,田和也解下剑上的翠玉佩钩送给了西施,并毅然参加越军投入复国之战,最后战死疆场。西施“沼吴”成功后回到家乡,得知田和的死讯,便在苎萝湖畔挖了个坑,把翠玉佩钩埋在了坑里,自己也自沉于水潭。后来,埋翠玉佩钩的小土堆长成了一座小山包,人们把它叫做了田和山,又因状似田螺,时间一久就被叫成了田螺山。这是何等悲壮的爱情啊,怎不让人欷歔呢?1999年,因03省道东复线建设,考古人员进行前期考古调查时,在田螺山上发现了一座春秋时期的土墩石室墓。虽然没有发现任何文字依据,却足以让我们去猜测、联想了:是不是为了安慰以身许国的西施,或为了褒奖战死疆场的田和,越国以贵族的礼仪安葬了田和呢?
写到这,我不禁在想:是这些古迹成就了西施传说,还是西施传说成就了这些古迹呢?但我知道,正是这些遗迹的存在,让西施传说平添了睹物思人、触景生情的韵味。所以,为着这一抹情思,为着子孙后代还能听到美丽的传说,我们又怎能不保护好这些遗迹呢?令人欣慰的,临浦镇人民政府继2004年建成西施文化公园后,又于2022年对西施庙(当地老百姓称娘娘庙)进行了改造提升。希望在将来,西施古迹群能串点连线成片,打造出一个为临浦镇所特有的西施文化景区。
西施传说富有乡土情感
自唐宋以降,经民间口耳相传与集体创作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西施传说群,尤其是萧山和诸暨、海宁、德清、安吉、嘉兴、宜兴、苏州一带的民众,按照西施传说的大致情节框架,作了种种合理的想象或附会,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说圈。临浦的西施传说只讲西施“沼吴”前与“沼吴”后的情节,富有自己的乡土情感。
“西子捧心”出自《庄子·天运》篇,后指美女之病态,愈增其妍。西子为何“捧心”?临浦的西施传说作出了合理的想象:西施来到吴国后,因为背井离乡,又忍辱负重强颜欢笑,慢慢地得了心病,常常捧心颦眉痛苦难忍。吴王夫差反而觉得西施捧心颦眉若百花含羞,娇丽颜质更加美艳三分,常常以西施的痛苦取乐。一次,西施心痛难忍,晕倒在舞池中。夫差召来御医为西施医治,却令御医不能治好,也不能治坏,因为只有这样的“病态”,西施才永远娇弱可爱……捧心西子玉为魂。西施隐忍着,把所有的爱心给予了贫弱的家园。所以,在临浦老百姓的心目中,西施不是寻常意义上的“美人”。他们觉得,“美人”这两个字显得太庸常了,远不能勾勒西施内心的丰厚与坚定。她是呵护家国的“女神”!
由“西子捧心”又引出了另一个成语“东施效颦”。“东施效颦”说得是丑女东施见西施经常手捂胸口,皱着眉头,觉得这种姿态很美,于是也学西施的样子,结果丑女更丑了。可在临浦的西施传说中,却有着不一样的演绎:原来,东施生下来时,模样很周正。只是五岁那年,东施生了场大病,好不容易活下来,却变成了丑女。乡亲们很爱怜东施,年长几岁的西施也像姐姐一样小心地呵护着她。于是,西施穿什么,东施也要穿什么。西施皱眉,东施也学着皱眉。等东施长到十多岁时,她终于发现自己长得很丑。这时,西施拿着两块绣花巾,一块是西施绣的蝴蝶花,一块是东施绣的花蝴蝶,告诉东施她绣的花儿比自己的更好看,只有活儿做得好才是最漂亮的姑娘。于是,东施更加用心地绣花和织麻,由于她手艺巧,从来没有人说她丑。后来,西施被选中赴吴,东施才明白有时候美也不一定是福。这则传说,一方面表现了西施的善良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百姓对人生的一种思考:凡事都有两面性,美并不一定是福,丑也不一定是祸。
“越浮西施于江,令随鸱夷以终”,“西施复归范蠡,同泛五湖而去”。《吴越春秋》和《越绝书》的这两句话,被后人引申、发挥,演绎出西施的两种归宿,即“沉江”和“归隐”。“沉江”又有他沉、自沉之说,“归隐”也有不同的归隐点之歧异。在临浦的西施传说中,关于西施的归宿也有两种说法。一种是“自沉”。西施回家后,怀揣着自己小时的心爱之物——菱花镜,自溺于田螺山边的一个水潭里。后来,每到夏天,这个水潭里布满了洁白的菱花,老百姓就把这水潭称为了“施神潭”。这是要让西施“质本洁来还洁去”,还是为了成就西施与田和“生不同衾,死同穴”的愿望呢?另一种是“归隐”。西施并没有与范蠡“泛舟五湖”,而是归隐到越王峥西南、青化山之北的一个山坞里,闭门谢客。后来人们把这个村庄叫做“杜家”。“杜”就是闭门谢客的意思。这个大团圆的结局,大概也是老百姓的一个美好愿望吧。
西施传说衍生民俗韵味
传说与民俗往往紧密相联,甚而互为因果,有的民俗是在传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,有的民俗又会促使相应的传说产生。在临浦,与西施相关的民俗活动主要有两项:
三月三庙会传说,西施完成复国雪耻大业后,自沉于施神潭。每年农历三月三,各地的鱼儿都会汇集于此朝拜西施。此事感天动地,当地的老百姓便在三月三办起了庙会,他们自发组织游行队伍,沿着村道田塍敲锣打鼓,表演龙狮阵、扎蚕花、旱地龙舟等节目,以此纪念西施,并祈求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。三月三开庙会,这一风俗已在当地传承了千余年,时间是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,为期三天。由于老百姓尊称西施为鱼娘娘,庙会期间也有着禁忌,即这三天内不准到苎萝湖周边的江河、池塘去捕鱼,也不准吃鱼。而且,三月正是百花齐放的时节,所以三月三也叫大百花节。当地的女儿家,为了让自己也能像西施那样美,便选在三月三这天穿耳环。据说这一天穿耳环,不仅会美丽,而且新穿的耳孔也不会发炎。
七月荷灯节每年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晚上,与苎萝村一衣带水的横一村的七星池边就围满了村民,水面上漂满了各式各样的荷花灯,这就是荷灯节。相传,浣纱双姝西施与郑旦一同赴吴,弱肩挑起了复国大任,最后郑旦忧郁而终,魂断吴国。后来,西施回越国时,带回了一盏荷灯以纪念郑旦。西施被封苎萝四十八村土谷神后,也把郑旦封为苎萝湖南端的土地神。南宋初期,从北方迁徙过来的傅氏一族,定居在苎萝湖南端的横一村,他们带来了制作荷灯的手艺,便在土地神郑旦生日那天,举办起了荷灯节,迄今已逾900年。在荷灯节的这一天,横一村的村民都会制作荷花糕,嫁出去的姑娘也会回娘家住上一夜,在七星池放一盏承载着思念与祝福的荷灯。
美,并不只存在于它停止存在的时候。西施的美丽、善良、大义是永恒,她的传说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与美好人格的诸多遐想,永远流淌在这片古越大地上。这正是:浣纱石上魂犹在,红粉溪边水长流。
标签: